为了学生成长,一切都值得
——读《阅读力晋级:“一周一书”启示录》有感
李强
方有林教授的新作《阅读力晋级:“一周一书”启示录》,将自己在倡导“一周一书”过程中提出的“目标细分”“克期读”等阅读方法,运用到科研实践中,近年来新作迭出,令人钦佩。我前天拿到这部刚出版的《阅读力晋级》,用两天的时间认真读完了两章,共一百多页。我感到很自豪——我完成了每天50页的“克期读”要求。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想和大家分享。
第一,《阅读力晋级》一书的分量。此书的写作风格虽然云淡风轻、文从字顺,看似信手拈来,但是作为一个与作者同事17年的老教师,我能读出书中每一行、每一页背后的汗水和思考。大多时候,我们努力去做一件事儿并不难,难的是17年中上下求索、为伊消得人憔悴,却从没有想到放弃。作者在第一、二章里写了这十几年阅读推广中的探索经历,其中不少经历我是目击者,有时候甚至也是亲历者。可惜我经常是同样一件事儿做几年就产生疲劳,缺乏坚持下去的热情。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学习那种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力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几年前,方老师曾跟我谈起他要总结一下“一周一书”的实践经验,写一部有关“阅读学”的著作。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看好,我觉得这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这个选题要想写出彩来是不容易的,搞不好成了一本新闻报道集锦或读后感汇编。但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阅读力晋级》,既有实践总结,也有理论高度,而且还有阅读史的梳理,洵为一部有分量的阅读学著作。
这部书是不是能成为读者喜欢的经典名著,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至少目前来看,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或从事阅读推广工作的人士,都需要认真读读这本《阅读力晋级》。
第二,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幕后花絮。方有林教授最初倡导“一周一书”活动时,以督促、“逼迫”学生读书著称,凡是来办公室找他的学生,不是来谈名著、谈文学的,就是来交读书报告的。不仅如此,他本人也沉浸到“一周一书”的研究和探索中,一有机会就向人交流他的阅读理念,希望得到思想碰撞。我和教研室同事们经常是他的听众,他一有空就跑到我们办公室来坐坐,往往三句话之内就能把话题带到“读书”上——真是有一种超出常人的热情与执着。
我2005年和方老师一起给上海商学院的首批本科生上大学语文,当时大家都在探索如何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树立文化自信。我但凡提出点与学生阅读有关的想法,马上能得到方老师的大力支持,然后催促着我抓紧时间付诸实施。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2018年某天上午,我说想在大学生中搞个“一周一书”微信大赛活动。当时我也就是那么一说,具体怎么做还没有详细方案,但是到了下午,方老师就找人把大赛的广告牌都做好,直接送到我的办公室,这让我这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大受鼓舞。从那之后“一周一书”的微信大赛红红火火地搞了起来,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
方老师在《阅读力晋级》中写道,学生们说他“疯了”,整天催着大家“克期”读书。我一直没好意思对他说,其实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有教师说方老师“疯了”,为阅读推广着了魔,见到谁都要聊聊“一周一书”,聊聊“克期”阅读的好处。不过,现在读读这部方老师用17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阅读力晋级》,我们对方老师的“劝读”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疯了”也好,“着魔”也罢,只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对语文教育学科发展有利,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借用“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在《阅读力晋级》序言中说的一句话,“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付出心血与智慧的人,我总是心怀敬意和感激”。这也是我想对作者方有林教授说的话,同时也用这句话与诸位关心学生阅读、关心学生成长的同仁们共勉。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央视百家讲坛讲师;本文刊于《阅读与成才》杂志2022年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