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周三)20-21点,在腾讯会议室,“上商知产云端夜读荟”(第二季)第一场开讲。共读书目为:《商标法的历史基础》,由上海商学院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沈节博士导读、分享,导读主题是:“商标法的历史是责任标识转向财产性标识的发展史”。
“上商知产云端夜读荟”(第二季),由上海商学院、上海高校阅读文化育人联盟主办,上海商学院法学系、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知识无涯勤可渡,产权有界存敬畏”。
据悉,“上商知产云端夜读荟”(第一季)已于2024年7月24日-10月4日在云端举办,围绕11册书目展开共读、导读,在助力上海商学院知识产权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彰显了优良绩效。
上商知产云端夜读荟(第二季),继续采用“云端”导读形式,共有11堂导读课,围绕11册图书开展共读、导读。在内容方面,围绕“知识无涯勤可渡,产权有界存敬畏”的主题展开导读;共读书目以“知识产权”为主,但不囿于知识产权领域,而是以之为起点,旁及其他更多相关的书籍。在形式方面,突出三个固定:固定时间、固定时点、固定会议室。“云端”夜读荟共11场,于2025年1月15日—4月2日每周三20-21点(1月29日暂停一次);固定线上会议室(腾讯会议:378-5118-9637)。
上商知产云端夜读荟(第二季),是“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第五季)主题阅读活动项目之一,期望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赋能法学学科专业的转型和升级。采用“云端”形式,体现数字时代特色,方便参与者超越物理空间的束缚,共时体验读书和思考、交流和畅谈的夜读乐趣。
“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主题阅读活动,是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由上海商学院、上海高校阅读文化育人联盟等主办的,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师生的系列主题读书活动,已于2021、2022、2023、2024年成功举办了四届,并已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2025年是“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第五季)。
《商标法的历史基础》([美]佛兰克·I·谢克特 著,朱冬 译)
林沈节,法学博士,上海商学院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晨光计划、上海市档案局科技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荣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荣获优秀共产党员、教学标兵、青年科研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共读书目简介:
本书以商标功能为线索,追溯商标法在中世纪的所有权标识和商人标识中的萌芽,回顾普通法系商标法发展的进程,提出商标法的发展应当跟上商标功能演进的观点。全书史料扎实,论述充分,奠定了现代商标法理论中关于商标法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基本叙事,是现代商标法演进的经典文献。 本书适合知识产权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阅读。
02. 共读书目:
《个人数据保护整体性进路:基于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知识产权法的视角》
《个人数据保护整体性进路:基于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知识产权法的视角》([德]莫尔·巴库姆等著,文学国、金枫梁译)
石达,法学博士,上海商学院法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法治,发表各类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及国家级各类课题4项。
共读书目简介:
该书阐述了个人数据保护整体性进路,从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知识产权法的视角对个人数据保护的可能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本文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个人数据产权与规制为主题,从个人数据的基本权利、人身权到财产权的变迁、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失控以及人工智能的困境等多个方面论述。第二部分则从竞争法角度阐述了大数据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边界的模糊化、物联网时代的数据开放以及个人数据保护的竞争法取向等议题。第三部分则阐述了个人数据的民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议题,包括死者的个人数据保护问题、数据保护规制与民事责任等问题。第四部分则阐述了个人数据保护的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视角,包括了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公司治理等具体领域的议题。
03. 共读书目:
《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基于比较法的视角》
《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基于比较法的视角》(崔起凡著)
汤景桢,法学博士,上海商学院法学系讲师,复旦大学诉讼法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诉讼法学和司法改革,上海国瓴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共读书目简介:
本书以知识产权诉讼中突出的“举证难”问题为导向,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方法对知识产权诉讼中的证据收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证据披露、证据保全、专家的使用、证明妨碍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等具体问题;针对不同问题,各章分别通过对美国、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知识产权诉讼以及欧盟统一专利法院的证据收集制度与实践进行比较法考察,梳理和总结域外经验与相关理论,同时反思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证据收集的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余洋,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商学院法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近代司法制度,发表法学学术论文数篇。讲授课程:中国法制史、经济法等课程。
共读书目简介:
该书是一位具有武汉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知识产权法学者撰写的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思想史研究的专著。作者拥有的历史学与法学复合型专业背景无疑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就其学术旨趣而言,该书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立足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本质属性,挖掘特定时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背后的原因,在“以史为鉴”、“思与行互鉴”下尝试回答“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诞生的前夜”。
何爱华,法学博士,上海商学院法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法。开设课程:《民法》《国际私法》等。
共读书目简介:
与其他知识产权一样,商业秘密制度是一种利益平衡的制度。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只是商业秘密制度的一个方面,简单地或者单纯地强调加强保护当然是片面的。在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的同时,始终要注意相关的利益平衡,注重各种公共政策的协调。
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法官波斯纳(Posner)在一份判决中所说:“这是一个重要案件,因为商业秘密保护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于美国产业竞争越来越重要的财产形式。”近年来无论是通过条约统一商业秘密的国际保护规则(如TRIPs),还是欧美国家通过制定单独的商业秘密法保护商业秘密,均表明商业秘密保护的时代的和国际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日趋重要,商业秘密甚至正在成为专利、商标和著作权以外的“第四类知识产权”。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构建了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此后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进行了细化性规定,《刑法》在此基础上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2019年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甚至专门为了完善商业秘密规则。我国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体系。商业秘密保护既是中美经贸谈判等中外经济交往中的重要议题,更为国内司法和行政执法等多个层面所重视。
06. 共读书目:
《著作权审判:原理解读与实务指导》
徐文捷,女,上海商学院副教授,获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硕士学位,专业研修方向国际公法。
共读书目简介:
本书作者陈锦川系曾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作者运用二十年来积累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经验,在本书中将著作权案件审判中适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范畴归纳为26个专题,对著作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纠纷的审判思路进行详细梳理,结合相关典型案例,在基本法律制度和司法解释规则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为读者详细整理出著作权司法保护的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要领,对各级法院办理著作权案件的裁判思路和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律师等其他参与著作权诉讼的读者准确形成案件审理预期提供了参照;也为著作权法的修改完善提出有益的借鉴。
07. 共读书目:
《专利制度的历史变迁——一个演化论的视角》
何艳华,法学博士,上海商学院法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数字贸易法。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1部。开设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隐私与数据保护法》《数字贸易法》等。
共读书目简介:
《专利制度的历史变迁——一个演化论的视角》一书从演化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专利制度的历史变迁、基本规律与主流趋势。不仅局限于专利制度本身,而且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经济、文化和权势因素等如何共同推动专利制度的变迁。从过去中古时期不同科技文明国度没有形成专利制度的根源,到中世纪威尼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专利特权制度,再到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专利私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国际化和异化。作者对专利制度在当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特见解,强调了平衡创新激励与社会福利的重要性。
该书通过演化论的视角,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分析框架,提供了更加动态和综合的理解方式。它不仅展示了专利制度在不同时代的适应性调整,还探索了制度创新的可能路径,为应对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复杂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钟菁,法学博士(后),上海商学院讲师。曾任人民法院法官,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务经验。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法律文书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得较好成绩。在《法学》《江西财经大学学报》《青少年犯罪问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经济刑法、数据犯罪、行刑衔接方向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一书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博士、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的先行者丁磊撰写,是一本系统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书籍。书中详细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在逻辑、功能分析、商业落地和未来展望。本书共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念,包括AI产业版图、AIGC的核心价值以及里程碑式的ChatGPT。第二章探讨了AIGC的底层逻辑,包括生成式模型基础、Transformer和ChatGPT模型以及Diffusion模型。第三章分析了AIGC的功能,包括文字生成、图像描绘、音频制作、影视创作和互动娱乐。第四章讨论了AIGC的商业落地,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第五章展望了AIGC的未来,探讨了其是否将成为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以及智能并非万能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涉及诸多知识产权问题,分享者欲通过此书,与读者共同探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并探讨人工智能在语言模型、图片处理、视频剪辑等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
09. 共读书目:《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何一红,上海商学院法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涉外法治、一带一路法律制度、法律职业伦理等。
共读书目简介:
本书介绍了知识产权的背景知识,并讨论美国贸易政策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国外执法方面的作用。知识产权是政府为鼓励创新而授予的法律的权利,其形式可以是专利、商业秘密、版权、商标或地理标志。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很大,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假冒盗版可能会导致美国的失业现象以及美国公司损失数十亿美元收入。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特别301报告、 多哈宣言与美国、 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与药品获取争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贸易协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
倪琳,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上海商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商务传播、传播制度、传媒管理;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双语本科教材《商务传播学教程》和出版学术著作《现代中国舆论思想的兴起与演变》。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等。
本书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媒体融合中的版权理论与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以媒体融合为背景,对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专有权利的适用问题展开研究,即著作权中与网络环境有关的各项专有权利的规制运用。
面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各类新型传播方式,本书着重研究著作权的经济权利中的复制权、发行权和公开传播权三类权利在网络环境中的适用,既试图明晰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各项专有权利的界限,又试图探索调整专有权利的准确适用范围,以期有效遏制假借媒体融合的名义侵害著作权人的经济权利,以及破坏媒体传播秩序与传媒产业经济效益的行为。
本书关注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特殊问题有:临时复制、深层链接、网络出版、网络发行、网播、网络转播、IPTV、点播等,对这一系列的特殊问题的研究也将为我们解决人工智能传播技术引发的与传播权相关专有权利新问题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前期参考与思路指引。
《专利强度与经济增长》([以]丹尼尔·贝诺利尔著,倪朱亮译)
钱馨蕾,经济学博士,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与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与创新等,致力于探索知识产权与经济、创新的关系。在SSCI、C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担任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Applied Economics等国际期刊的匿名评审专家。主持纵向课题多项,承担企业、政府的横向课题多项。
共读书目简介:
TRIPS协定、TPTPP都规定了成员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下限,旨在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减少贸易摩擦、提高经济增长。然而本书却反对各国专利统一。本书借助经济学模型,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分为3个集群,研究了专利强度与GDP、投资、跨集群转移、薪酬、教等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认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政策以及倡议来自TRIPS和华盛顿共识的“一刀切”专利政策会对发展中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为各国学者从多方面考察专利制度与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关系提供分析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