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学院学生法律工作室是由学生自我设立、自主管理的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和学生实践实训基地。上海商学院大学生法制协会是在上海商学院学生法律工作室基础上,由该工作室成员发起建立的学生社团,协会与工作室的组织管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我们协会的任务是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我们的理想和追求是促进建设和谐、文明、法治的大学校园环境,同时,增强会员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协会、工作室除了学术部以外,参与者大多是来自学校各个院系的非法律专业学生。我们试图建立的就是一个范围广、辐射大的学生组织,并以其为平台,共享资源、互相交流学习,从法制的层面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并在实践中学习进步,展现自我才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大学生自我保护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大家贡献力量,以我们所能去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现在,我们协会是商学院的第二大学生社团,注册会员近400人,占到院区学生总数的8.5% 。 学校专门为我们设立了一个办公室,用于日常活动和接待法律咨询服务,同时,我们在每幢寝室楼设有咨询信箱,方便学生咨询。我们不但为前来咨询的同学答疑解惑,同时,正在尝试开拓更为广泛的服务业务,包括诉讼和非诉讼代理、起草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书等。我们的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我们服务的对象也正在从会员走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大众。我们已经为“捐献时间”网站和上海跨世体育用品公司的一名员工成功地提供了法律服务。 协会和工作室经常组织法制讲座。不但有老师讲,学生自己也走上讲台。这在我们学校是一个创举。我们针对不同人的需要,开展形式内容多样的讲座以及座谈会,试图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将普法教育通俗化。最近还将举办法制宣传月,用知识竞赛、法制小品等形式吸引同学的参与,让法制宣传教育喻教于乐。同时,协会、工作室还拥有一份学生自己创办的报纸——《法之窗》,是我们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媒介。 我们协会、工作室还有一项功能,就是调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化解矛盾。我们的干事进驻学生公寓管理部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避免矛盾升级。这就好比在学生社区建立了一个“居民调解委员会”和“法律服务所”,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们。我们和学校保持互动和沟通,把学生的情况和真实想法及时反映给校方。相比其他高校的法制类学生团体而言,这是我们的创举。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我们觉得,高校的和谐、文明、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社团,要使之发挥作用并高效运转,良好的管理和一流的组织团队非常重要。我们在团队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使得参加我们工作的同学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为今后的社会竞争积累资本。我们定期举行干部培训和交流,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和团队文化。我们团队的成员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很强的,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尊重每个成员的个性。 我们有个口号,叫做“没有你们、他们,只有我们”。我想,不管大家来自哪个院系,家乡在哪里,我们来到这个工作室和协会,就是一家人。在我们的内部,也不分你们、他们。《组织规章》规定:“各部门依有关规定负责相应的工作、履行相应的职能。工作职能的划分是原则上的划分。工作中,各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所以,我们不会说“你们宣传部”、“他们组织部”,统统都是我们。否则就是门前雪自家扫,就是本位主义。 我们还有个口号,叫做“我们永远不说不知道”。别人经常会咨询我们法律方面的问题,然而我们学识有限,况且很多成员不是读法律专业的,当然不可能全部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可以去查找资料或者请教专业老师,花些时间再去回答别人。如果对别人简单地用“不知道”对付,那么别人将从此对我们失去信心。 法律工作室成立至今有近两年的时间,而法制协会的历史还只有半年多,可是,我们的发展速度却是超常规的。我们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块“驰名品牌”。我们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商学院的发展保持同步。随着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未来也将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