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行业专家领航,精耕项目策划
   2025-10-28
 


近日,我院社会工作专业《项目策划与评估》课程邀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社工部主任、宣传科副主任及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王成艳主任。王成艳主任作为一名拥有近二十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同时也是社会工作硕士、社会工作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2013年起便深耕于医务社会工作第一线,领导了多项极具影响力的创新社会工作项目。此次,她以其团队的精品项目——“基于QFD的‘四全’人文理念优化乳腺癌患者的服务路径” 为蓝本,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社会工作项目目标与分目标策划的深度实践剖析与专业指导。

图1 王成艳主任介绍MDT团队的精品项目

课堂伊始,王成艳主任便紧扣本节课程的核心——“项目目标与分目标的设定”。她指出,一个成功的社会工作项目,其目标绝非凭空想象或仅靠热情驱动,而是必须建立在对服务对象需求的科学、系统、精细的挖掘与分析之上。她以“粉红丝带乳腺癌患者服务项目” 为例,向同学们完整展示了如何运用QFD(质量功能展开)这一精益管理工具,将一个宏观的“优化服务路径” 愿景,层层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可衡量的具体目标。王主任详细拆解了项目初期的“质量规划与课题明确化”阶段 。第一步是“需求收集” ,项目组通过情景分析等方法,全面收集了乳腺癌患者在信息、心理、社会交往、获取帮助等维度的12项原始需求 。第二步是“需求层次化” ,将纷繁的需求归纳为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层面 。最关键的第三步,即“需求重要度评判与排序” ,项目组不仅运用李克特法 对需求进行打分 ,更创新性地引入了KANO模型 ,将需求划分为基本质量、一维质量和魅力质量 ,精准识别出了那些能带来高价值感和高满意度的服务点。通过这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流程,最终计算出需求的“相对权重” ,锁定了项目的“攻坚点” ,例如“家庭成员关系良好”(权重13.21%) 、“改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权重10.52%) 、“融入社会”(权重10.52%) 以及“接纳身体变化”(权重9.89%) 。王主任强调,这些被量化和优先排序的“攻坚点”,正是项目最核心的、必须达成的分目标。

图2 王成艳主任用实际案例解释项目引入的KANO模型

在明确了具体的分目标后,王成艳主任接着讲授了如何围绕这些目标设计服务策略并构建评估体系。她介绍了项目组独创的“四全”服务路径 ,即通过“全队”协作(医师、护士、社工师、志愿者等) ,为“全家”(患者与家属) 提供“全程”(院前、院中、院后) 的“全人”(生理、心理、社会、灵性) 健康服务。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每一个维度都精准对应着前一阶段识别出的分目标。例如,针对“改善情绪”、“接纳身体”和“重构生命意义” 等心理层面的分目标,项目组策划了“一对一个案咨询” 、“病友同辈支持小组” 、“叙事治疗” 等专业服务。针对“家庭关系良好” 和“融入社会” 等社会层面的分目标,则设计了“家庭沟通彩虹墙” 、“‘非暴力沟通’家属支持小组” 、“形象礼仪培训” 乃至“链接公益爱心资源” 等多元化介入。王主任还特别分享了项目规划中的风险管理思维,即运用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 ,预判并制定控制措施,如针对“患者拒绝情绪疏导” 、“家庭关系不和睦” 等潜在失效模式 ,提前设计了应对方案。最后,她展示了如何将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并通过详实的数据展示了项目的卓越成效:患者康复知识掌握率提升55% ,照护者技能掌握率提升103% ,患者积极情绪提升71% ,消极情绪下降77% ,生命意义感提升15% ,社会支持水平提升12% 。这一完整的“策划-执行-评估”闭环,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到项目目标设定的极端重要性。

此次“行业专家进课堂”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王成艳主任的分享内容翔实、逻辑严谨、深入浅出,她所展示的“粉红丝带”项目不仅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 的医务社会工作典范,更是一个运用科学方法精细化运营管理的策划标杆。通过这次宝贵的教学互动,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如何将抽象的社会工作理念转化为具体、明确、可衡量的项目目标与分目标,更直观地感受到了QFD、KANO模型、FMEA等先进工具在社会服务项目管理中的强大应用价值 。本次活动有效打通了理论教学与实务前沿的壁垒,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为他们未来从事高质量的社会工作项目策划与评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与实践视野。

撰稿:张君安

摄影:张君安

审核:卢宁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