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周一书» 阅读推广活动
(4)上海商学院:创新“一周一书”阅读推广模式
   2020-07-10
 

上海商学院:创新“一周一书”阅读推广模式

 

载《上海教育》杂志2017年10B

 

倡导每天阅读50页书,一周读完一本书(300页30万字左右)后写下感悟并交流分享,一年52周可以读完50本书(1500万字),大学四年坚持不辍,至少阅读完200本书(6000万字)并写下若干文字。

在上海商学院,这个名为“一周一书”的阅读推广模式提出不过短短半年时间,然而随着“量化自律”阅读理念的快速扩散,以及各种劝读活动的持续引导和推进,这一阅读推广模式很快引起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美国海波特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认可,而且还点燃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阅读”的热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作为“一周一书”的首倡者、劝读者、领读人,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院长、教授方有林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报晓雄鸡”,每天坚持唤醒学生阅读,希望以日常阅读量化自律实施为抓手,通过阅读量的持续累积和自我约束的反复强化,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在阅读、思考以及表达三方面获得不断成长,从而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这既是践行上海商学院校训“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之“博学”的一种阅读尝试,也是响应国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实践探索。

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阅读习惯

对于方有林来说,文法学院2016级学生是他履新文法学院院长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也是促使他提出“一周一书”理念的直接推动者。方有林先后与学生多次座谈、单独交谈,引导他们走出宿舍,结伴去阅览室,多看书,少刷屏追剧,甚至还飞行检查过学生宿舍。

经过一个学期的“劝读”,效果如何呢?在“本科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方有林执教“看‘法’”研讨课,他在课上调查学生们一个学期下来读了几本课外书。调查结果让方有林大跌眼镜:最少的零本,大部分学生只读过几本书,多的也不过十多本、二十几本。惊讶之余,方有林与学生们进一步探讨:“你们可以接受一年读几本书?”学生们各抒己见,虽然各人报出的数字有多有少,但比较集中的观点是:大学生一年应该读50本左右的书。

一年有52周,一年读50本书,不就是一周读一本书吗?于是,在方有林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一周一书”这个词。进而明确,每天坚持读50页书,按一般的阅读速度,所需个把小时,一周用六、七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300~350页的书。

从今年3月14日开始,方有林选择了社工152、社工161两个班级78人,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一周一书”试读活动。“当时学生们都以为我疯了,可是我觉得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疯得还不够。”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俞敏洪的“回忆北大学习生涯至少要读500本书”,再到日本江户庶民阅读、欧美国家人均阅读量可观,抑或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商博览群书,方有林的心中充满紧迫感,他甚至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周一书”,希望将“一周一书”这项工作坚持到底。

然而,当学生提出质疑“这个‘周’是指一个星期还是一个周期?如果以一年为周期,一年读一本书行不行”的时候,方有林承认当时的确被将了一军,但经过认真思考后他明确了这个“周”还应该具有弹性的意味,倡导自己确定“阅读周期”,由慢变快、积少成多,贵在坚持。于是,刚性要求与弹性推进并存,被明确写进了“一周一书”行动倡议书。

现在回想起来,方有林感到“一周一书”的横空出世,颇似阿基米德定律产生的过程,“虽然只是在坐进浴缸的一刹那灵感闪现,事实上却是阿氏长期苦苦寻求测定皇冠体积之法的必然结果。”

将阅读行动落小落细落实

自从3月中旬以来,从夯实文法学院“一周一书”基本群体、种好试验田,到积极为全校书友服务并形成校院两级互动,再到超越校园形成“一周一书”群体初具“链式”架构,“一周一书”通过搭设学生交流读书平台、表彰“阅读先锋”、推广到更多班级、建立“一周一书”微信群、院长推荐好书、与校图书馆合作打造“书之道”阅读平台、与倡导阅读微信公众号合作等途径,不断探索和创新阅读形式,分享阅读文化,营造阅读氛围。

“一周一书”活动得到了上海商学院七位校领导的持续关注和认可,在推进过程中利用“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这一抓手,一方面夯实“师生互伴”计划实施,同时践行校训“厚德博学”之“博学”内涵,不仅将“本科骨干教师激励计划”落到实处,而且通过强化“中国梦”系列教育活动——以“双‘亮’工程”(习近平语: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引路,不断增强学生学习(阅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为了建立“一周一书”阅读活动的制度建设和机制保障,上海商学院积极盘活导师制、学长制、“本科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等既有的教育资源。“一周一书”先后推出的诗词“荟”、领读社、红色经典会、泮林革音读书会等形式,受到了不少师生的认同和欢迎。如,文法学院中文教研室教授李强创新诗词背诵形式,4月10日率先在大学语文教学班中的230名学生中进行探索性试验,让学生从指定的唐宋诗词选本中挑选一百首,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背诵清单,通过随机抽签形式当场背诵其中的两首,增加了学生传统文化阅读的个性化和主动性。

呼唤新的“阅读窗口期”

立足“博”与“通”两个维度开展阅读行动,明确提出用阅读量化指标来引导、督促、检测阅读及其过程,是“一周一书”的主要特点。在方有林看来,虽然“一周一书”是针对大学生阅读而提出,但由于母语阅读涉及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加之“一周一书”简便易行的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有其道理。不仅在上海,在其他省市举行的全国性教育论坛上,方有林也多次受邀介绍“一周一书”阅读推广模式,引起关注。今年暑假,上海商学院爱贵支教团第七次前往贵州毕节山区支教,同时也将“一周一书”带进了贵州山区小学——为贵州长冲小学363名学生人手一册购置《论语》,支教一周组织全校晨读;捐建“一周一书·爱贵驿站”,捐购每班人手一册共五十本书,一周一书,一年轮流读完,再整体转给其他班级阅读。若坚持下来,贫困山区小学生的阅读量将达到150~300册。

“从阅读来讲,8~14岁是人的第一个‘阅读窗口期’,这个时期如果孩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借用运载火箭发射比较合适的一个时间范围即发射窗口期的概念,方有林引申出“阅读窗口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方有林想通过努力为18~22岁的大学生再开一个“阅读窗口期”,因为本科四年相对自由,正是阅读的大好时机。在方有林看来,阅读积累不能简单化为纯量化的过程,讲究必要的阅读方略,交流高效的科学阅读方法,淬炼阅读所获的既有成果……正是当前阅读推广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方方面面。

(作者:《上海教育》杂志记者徐晶晶)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